2015年4月28日下午,《中國飲食文化史》學術研討會暨獲獎座談會在中國輕工業出版社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堅守出版文化擔當”。會議由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副社長楊西京主持,總編輯李穎致辭。責任編輯馬靜介紹了本書一路艱辛的成書過程。參加本次會議的嘉賓有本書的作者、審稿專家、出版界名家以及有關領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原副局長、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中國編輯學會名譽會長桂曉風,國家出版基金管理辦公室主任陳亞明、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建國、中國輕工業出版社黨委副書記、副社長周新華出席了會議。
《中國飲食文化史(十卷本)》是一部大型學術專著,她是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于2015年2月獲第五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提名獎。本書由著名飲食文化學者趙榮光教授主編,由全國20多位一流飲食文化專家、學者,歷經20余年傾力拼搏而成。二十多年來作者與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同舟共濟,不離不棄。他們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在商品大潮的沖擊下,歷經煉獄般的磨難,以勇于擔當的精神,鑄就了這部原創之作,結束了中國飲食文化無大型史著的局面,占領了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制高點。
該書以“中國飲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堅實理論為基礎,按黃河中游地區、黃河下游地區、長江中游地區、長江下游地區、東南地區、西南地區、東北地區、西北地區、中北地區、京津地區等十個飲食文化圈的分法,將全書分為十卷,共同組成一部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整體歷史。在各卷本中,又按斷代劃分章節,分代敘述,每個分卷都是一部區域飲食文化通史,分別勾勒出各地域飲食文化發展的萌芽期、發展期、繁榮期、轉型期等。本書承載了中國五千年厚重的農業文明,全面、科學地總結了自原始農業、畜牧業出現以來華夏民族的歷史文化成果,并以鮮明的學術風骨,勾勒出一條清晰的人文思想主線,充分彰顯了如“醫食同源”“天人合一”“尚和”“尊老”等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一直以來,有關飲食文化的大量著述尚停留在食譜的記載、食俗的描述上,現象羅列者為多,而缺少人文思想的辨析和學術風骨的支撐。本書重要的價值在于對中國飲食文化理論的梳理與提升,這一點,是本書高質量、高品位的一個重要標志。
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盧良恕院士和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教授分別為本書作序力薦。盧良恕院士說:“這部學術專著的出版,填補了中國飲食文化無大型史著的空白,開啟了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新篇章,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鴻篇巨制,是一件功德無量的歷史性文化工程。它的出版,是中華民族五千年飲食文化與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最新科研成果的一次大梳理、大總結,將對傳播、振興民族文化,重建中國飲食文化在國際學術領域的領先地位,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李學勤教授說:該書“規模宏大,內容充實,在許多方面都具有創新意義,從這一點來說,確實是前所未有的。”
由于飲食文化是綜合學科,故本書涉及的學科諸多,如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文化學、烹飪學、考古學、文獻學、食品科技史、中國農業史、中國文化交流史、邊疆史地、經濟與商業史等,具有極強的開創性和理論建設性。
本書的編輯團隊視質量為生命,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終年孜孜矻矻,潛心弓耕,為全書傾注了烈火般的激情。他們以80多道的精品工序完成了這部大型史著,并借鑒了做辭書的一些辦法來編此書,如僅“專項檢查”就做了53項。有出版大家說:“本書的工藝流程,堪稱精品典范,日后可以用做編輯培訓時的教材”“現在很少有這樣做書的了,在市場經濟的情況下更加難能可貴。”
本書的出版與獲獎,得益于當下的天時地利人和。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中認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進步,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書的出版人認為,這些蘊藏于中華民族日常飲食中的思想,正是體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日常行為。當今浮躁的社會削弱了它的人文價值,甚或被人們所淡忘,人們強烈地呼喚它的回歸。因此可以認定,這套叢書的出版,是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回歸于社會的一項極為有益的文化工程。